首页 > 资讯 > > 正文

医健IPO解码|药明生物拟分拆药明合联赴港上市,能否稳坐ADC药物CRDMO龙头?

2023-07-10 14:59:2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上海报道 7月9日,药明生物宣布拟分拆其旗下生物偶联药CRDMO服务公司药明合联(WuXi XDC)并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分拆交易后,药明合联仍将持续是药明生物的并表子公司。药明生物方面表示,拟分拆将允许药明合联在资本市场上拥有独立的融资平台,以满足资金需求,药明生物也将获得更大的灵活性及能力,在其各个业务之间分配资金资源。

2021年,药明生物与药明康德子公司合全药业宣布正式成立合资公司药明合联。公司专注于从事抗体偶联药物(ADCs)等生物偶联药物合同研发生产服务(CDMO)。根据双方签署的合资协议,药明生物和合全药业将各自出资1.2亿美元和8000万美元,分别持有药明合联的60%和40%股份。


(资料图)

根据招股书,截至2020年、2021年及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以及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三个月,药明合联的收益分别为0.964亿元、3.111亿元、9.904亿元及4.876亿元。同期,净利润为0.263亿元、 0.549亿元、1.557亿元及0.80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0.328亿元、0.771亿元、1.944亿元及1.001亿元。

另外,2022年,药明合联收益总额的44.9%、30.9%、17.7%及6.5%分别来自北美、中国、欧洲及全球其他地区的最终客户。同期,药明合联的前五大最终客户分别占公司收益总额的51.9%、39.8%、34.1%及46.6%,而公司的最大最终客户则分别占收益总额的14.5%、13.1%、8.9%及14.6%。

此次,根据招股说明书,药明合联想要借力赴港IPO把握市场机遇,巩固在全球ADC及广泛的生物偶联药物外包服务市场的领先地位。与此同时,计划继续扩大在ADC以外的能力,加强自有的发现、开发、以及制造能力,加深与现有客户的关系并吸引新客户,继续投资于尖端技术。

打造ADC技术平台龙头

ADC药物(抗体偶联药物)是通过一个化学连接符将具有细胞毒性的小分子药物(即有效载荷)共价连接(亦称为偶联)至生物成份 (即抗体)上。ADC被设计为兼具抗体的特异性靶向作用和高效细胞毒性小分子药物的细胞杀伤力。这种组合设计可能会降低传统化疗的脱靶毒性,同时提高药效,从而改善安全性和疗效。

近年来,数款ADC已显示出对各种癌症的良好疗效,并迅速获得市场份额。2022年,ADC药物的全球销售额达约79亿美元,自2018年以来的复合年增长率超过40%。随着偶联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不断扩大的生物偶联药物组件库,目前正在开发的生物偶联药物除用于治疗肿瘤外,还不断扩展治疗领域至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病、代谢紊乱疾病等。

随着近期药物设计及偶联技术的变革性进展, ADC行业正以势不可挡的速度快速发展,药物市场迎增长拐点。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全球已经批准了15个ADC药物,其中11个都是过去5年获批。2022年全球ADC市场达到了79亿美元的规模,2018年至2022年增速超过40%,2030年,ADC药物市场将进一步增长至647亿美元,平均增速30%。

不过,药物开发始终是九死一生的险途,ADC的复杂结构更使得研发与生产面临诸多挑战。同时,ADC药物的安全性也一直都是各大药企关注的重点。

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刘立鹤此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以明星药物DS8201为例,虽然其临床优势非常明显,但是也因为其安全性方面原因,获批同时伴随着FDA的黑框警告。ADC药物的研发难度可见一斑。

“面对ADC赛道内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该如何走出一条差异化创新发展之路,以快速最大化兑现商业价值?偶联药物未来又将如何发展?一系列问题仍需商榷。”刘立鹤说。

这也是因为ADC药物是抗体生物药和具有细胞毒性的化学药的偶联,研发和生产过程需要同时深入掌握大分子和小分子跨学科专业知识,难度极高,技术性极强,工艺开发极其复杂,绝大多数大型药企还是生物科技公司都需要依赖外包服务商进行ADC开发。

根据公开数据,目前已经上市的15款ADC中,13款采用了外包服务商进行开发和生产。2022年全球ADC开发及生产的外包率高达70%,远超其他生物药34%的外包率水平。另外,除了抗体和小分子化药,生物载体,有效载荷和偶联方式还可以有多种其他形式,使得ADC药物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广泛的偶联药物,未来行业发展存在巨大的空间和可能性。

另据招股说明书显示,药明合联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包括ADC的偶联药物市场全球项目数量排名第一、收入排名第二的一体化生物偶联药技术平台。截至2023年5月31日,药明合联已成功赋能多个ADC药物在15个月以内完成从DNA到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相比传统开发时间几乎缩短了一半; 已累计帮助客户将28款ADC候选药物从发现阶段推进入CMC开发阶段。自2022年起,10家就其ADC管线进行海外对外授权的中国公司中,有八家是药明合联的客户。

此外,在技术方面,药明合联为客户提供7000多种生物偶联药物分子,并采用10多项最先进的ADC及其他生物偶联药物偶联技术启动GMP生产。 其自主开发的WuXiDAR4技术在GMP生产过程中使能够实现对产品同质性和批次间一致性的严格控制,从而改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生物偶联药物产品的稳定性,并可能产生更好的临床结果。

在全球火热态势下,ADC也成为中国创新药产业里最炙手可热的细分领域,而这一领域后续如何良性发展也是备受市场关注。

能否释放新增长极?

从市场调研情况来看,中国做ADC的公司有很多,但大多数集中在Her2和Trop-2等几个靶点。由于小分子、抗体这两部分从技术角度来讲,门槛非常低,新靶点出来后使药企“纷至沓来”,很难做出差异化,而且仅凭两三年竞争优势很容易被赶超。所以,也有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从企业本身来看,一定要进行差异化创新,需要做出全世界“First-in-class”,成为中国最具有价值、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公司。如此,CRDMO的作用不容忽视。

但这几年CRDMO的竞争也较为焦灼。有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ADC这类网红药物的市场竞争加剧,也使得CRDMO企业之间陷入“内卷”,不得不打起了“价格战”。“目前的市场需求很大,但仍然有很多公司拿不到订单,这就使得部分企业开始贴钱做,这是不健康的。”上述高管预计,这种情况依然会持续两到三年,这对不少公司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而药明合联选择此时赴港上市,也需要一定的勇气。

这也是由于在药物生产上,目前国内的CRDMO企业高度依赖于进口设备和耗材。由于ADC药物的生产流程复杂繁琐,涉及到的质控环节要求很高,行业监管也十分严格,因此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先进设备和高质量试剂、耗材。据头豹研究院统计,这些设备和耗材大多数都需要从国外高价进口,当前国产化率不足10%,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

如此也使得行业集中度高,外资巨头领先优势明显。从竞争格局看,海外龙头布局领先,已经有较为完善的技术平台和丰富的项目经验。而根据药明合联官方对外披露信息,药明合联的分拆是药明生物把握ADC及生物制药服务行业机遇和引领行业发展实力的又一力证。分拆上市后,药明合联作为市场上唯一专注于ADC并兼具规模的CRDMO,势必将策划归成为创新性医药企业期待已久的可靠的一站式合作伙伴和偶联药物开发服务平台的默认品牌。

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药明合联董事长陈智胜指出,目前药明合联业务规模相对药明生物占比不大,在这个发展阶段推动药明合联的上市,对药明生物没有影响,但能够获得独立的融资平台和资金支持,能够给药明合联插上翅膀,提升产能和完善全球布局,更有力的竞争市场。

“无论外部经济环境怎样变化,我们都对公司持续高速增长充满信心,这种底气来源于我们独特的CRDMO商业模式和‘跟随并赢得分子战略’(Follow and Win the Molecule)。未来CXO分化将越来越明显。”此前陈智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强调。

目前,药明合联的分拆上市也根据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上市规则第15项应用指引(PN15)提出申请,并获得审批,意味着药明合联从业务运营独立性、公司治理和关连交易公允性等方面均已得到联交所的认可。众所周知,港股对于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合规均有较高的标准,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小股东的利益。

“药明生物高度重视企业管治,透明和良好的企业管治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也是遵照这一原则,搭建了药明合联的董事会和管理团队。药明合联所有的执行董事都和药明生物独立,未来我们还会聘请三位独立非执行董事。”陈智胜说。

根据招股说明书,药明合联后续也将面临多方面因素的竞争,包括质量与服务的广度、交付准时性、价格及地理位置、维持GLP、GMP及cGMP标准及客户关系深度等。在准入门坎及关键成功因素方面,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全球ADC外包服务市场一般偏好具有一体化端到端服务能力、设施地点毗邻、 独家技术能力及优异往绩记录的参与者来完成受高度监管的制程。药明合联能否迎击更多市场挑战完成上市之旅,仍待时间验证。

标签:

热门话题
精彩推荐
今日推荐
花木